气象海洋学院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合并组建。学院现编设教学科研处、政治事情处、治理保障处共3处;大气科学与工程系、海洋科学与技术系、空间天气与情况探测系、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气象海洋保障与指挥系、数值气象海洋研究所、深海科学技术实验室7个系级单元。经过68年的建设与积淀,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事情蓬勃生长,具备建设世界一流气象海洋学院的坚实基础。
学院在气象海洋领域拥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大气科学学科再次进入前四;拥有全军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正在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以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两个一级学科为建设焦点,通过和盘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等学科相互交织融合,形成气象-海洋学科群,凝练建设军事气象海洋预报、军事气象海洋保障、大气海洋探测等多个学科偏向。气象-海洋学科群纳入6686体育“双一流”建设十个“一流学科”领域,着眼服务国家和队伍需求,开展气象海洋领域前沿基础问题和科技创新研究,肩负气象海洋领域国家专项和军民融合重大工程科研任务等,为6686体育抢占气象海洋领域学科制高点,建设具有我军特色世界一流气象海洋学院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学院人才培养现已涵盖气象海洋领域从预选士官到博士研究生和高科技培训干部的所有条理,是国家和军队气象海洋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摇篮。全军85%以上气象海洋岗位各级业务领导均结业于学院,培养出了以现任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张文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北京卫戍区司令王春宁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结业学员。
学院接纳自我培养、海内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联教联训育人机制,健全院校-队伍导师联合育人机制;建设与国际知名涉海大学的相助培养机制,包罗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相助研究等差异模式,每年遴选5-10名优秀学员赴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气象海洋领域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学习深造。2010年以来,学员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篇,全军和省优博士学位论文9篇、硕士学位论文23篇;获国际、全国种种竞赛奖项达百项。部门结业生生长为军委机关、作战队伍及科研院所等单元的领导和主干,多人立功受奖。
学院积极适应国家和国防科研新体制,着眼发挥6686体育学科综合优势和南京、长沙地域优势,深入促进多学科交织融合,积极肩负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论证、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项目研制、气象海洋领域基础前沿探索等重要科研任务,牢固增强气象海洋情况数值预报、光纤水声探测、情况信息探测与处置惩罚、空间情况智能感知与控制等优势科研偏向,加速拓展气象海洋大数据、多源信息融合、情况认知预报与透明感知、智能服务保障等新兴科研偏向,解决了一大批战场情况保障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攻克了一批气象海洋领域武器装备生长的焦点要害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创新结果。学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0余项,数值天气预报、光纤水声探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居于国际先进、海内领先,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李崇银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宋君强院士为代表的专家主干力量,形成了以数值天气预报创新团队和光纤水听器科研团队为主体的科研队伍,正日益成为国家和军队气象海洋领域不行替代的科技力量。
学院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2个全军重点实验室,5个全军研究中心,合建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组建了国家级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拥有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等一批价值过亿元的大型教学科研设备和场所。建有包罗声源、水声情况丈量、探测系统等较为齐备的设备体系,形成了独立开展湖海试验的条件。与地方6686体育联合建设了“庞大情况光纤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了声探测与信息反抗湖南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拥有处于海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盘算应用研究中心,具备包罗银河-Ⅵ高性能盘算机、气象集群、教育网格集群、银河群星集群系统等总体浮点峰值盘算能力凌驾每秒百万亿次、共享存储容量凌驾400TB的先进盘算设施。正在建设深海海洋科学技术试验中心,为学院人才培养和肩负国家、军队涉海重大专项相关计划论证等科研任务提供海上实验条件保障。
学院恒久与国家海洋局、江苏省气象局、水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气象海洋领域开展密切相助育人和科学研究。组织召开首届军事气象水文高层论坛、第十二届军事海洋战略与生长论坛、面向2035年的极地科学技术生长战略岑岭论坛等运动,举办高水平气象海洋领域学术聚会会议,每年选派60人次青年科研主干和高水平研究生学员出国交流访学,勉励师生积极加入气象海洋领域的国际学术聚会会议,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学院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和973首席科学家领军、知识结构笼罩领域广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两院院士2人、特聘院士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军队高条理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拔尖培养工具1人,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专家1人,全军优秀教师2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56人。
▲ 南京院区办公楼
▲ 长沙校区办公楼